忠誠使命、創新擔當
懷拳拳赤子心
這是一支追星攬月的“國家隊”始終秉持的無尚光榮
保障有力、勇攀高峰
揚青云報國志
這是一群默默耕耘的“國家人”始終堅守的樸素信仰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按下了上海這座城市的暫緩鍵。3月28日浦東新區開始實施全區范圍內嚴格封控管理,轉入全域靜態管理的衛星創新院園區內卻依舊熱火朝天、燈火通明。這群“國家人”依舊在崗位上堅守鑄“星”的重任,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肩扛“國家責”的使命與擔當。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封控”期,這群航天人堅持與堅守的故事。
堅持主動跨前,履職盡責“零缺位”
衛星創新院黨政領導班子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一直以來堅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最前沿。封控前夜,他們以最快的速度趕回了園區,坐鎮指揮。“為什么要堅持第一時間趕到?”衛星創新院胡海鷹副院長(主持工作)用了一個詞:心定。因為,即便應急預案早已準備充分、應急物資早已儲備齊全,但只有“定海神針”們在,大家心里才會安定,工作生活才能安心。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特殊時期,衛星創新院黨政領導班子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科研生產的同時,也非常牽掛全體職工的生活保障。3月29日,胡海鷹、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周四根、副院長尹增山慰問了駐守在臨港園區的全體職工、研究生和工勤人員,并送上了組織暖心“大禮包”,詳細詢問了大家在工作、生活上的困難和所需,對大家的奉獻和付出表示感謝和肯定。
衛星創新院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始終堅持以最嚴格的措施、最快速的響應貫徹落實上海市防疫決策部署,同時堅持守好“責任田”,重心前移、沖鋒在前、堅守一線。這份堅持,蘊含了“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的傾情擔當,也筑牢了疫情防控的安全線。
堅持披堅執銳,科研任務“零影響”
27日晚園區封控前,219名來自于五個衛星總體研究所、技術研發中心、可靠性中心、AIT中心、后勤公司的科研及管理人員迅速集結完畢,連夜“逆行”返回臨港園區。在封控期的短暫4天里,衛星創新院也迅速形成以園區為中心陣地,居家為后援支撐的“保科研任務、保項目爭取”的“小核心、大外圍”辦公模式。
“他們”在發射在即任務中瞄準成功,篤定前行。科學衛星總體所某型號已經進入發射前的“備戰狀態”,為全力確保發射計劃進度,型號內多人已主動提前住在園區,24小時輪班,按照人停“星”不停的模式穩步推進各項工作。
“他們”在科研項目爭取中瞄準目標,義不容辭。遙感衛星總體研究所某競標團隊,為保障論證工作的持續推進,園區和居家辦公的同志靈活采用集中辦公與遠程會議相結合方式,并充分利用晚間及周末時間,線上邀請專家、組織會議討論,保障論證工作的持續推進。
“他們”在科研論壇活動中瞄準未來,“揮斥方遒”。29日,衛星創新院青促會小組克服園區封閉式管理的重重困難,如期組織召開了“滴水青年論壇”午間沙龍第8期活動,院內外近2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參加了線上線下交流,深入探討了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載荷和光學系統相關技術的先進性及未來發展路線。
“他們”在衛星總裝、試驗中瞄準精度,“不差毫厘”。奮戰在AIT廠房的總裝技師和試驗人員,不論是發射在即的任務,亦或是在研型號,他們強度不降、效率不減,正以“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飽滿的工作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投入到各項型號的工作中。
“他們”在駐家辦公中瞄準進度,久久為功。4天的戰“疫”,衛星創新院大部分職工采用居家辦公的方式。他們雖人不在單位,但工作卻不曾停滯,工作計劃表也被安排得滿滿的。他們在用“足不出戶”的堅守,默默地支撐著衛星創新院各項工作的穩定運轉。
堅持知責盡責,支撐保障“零盲區”
“你守護衛星,我們守護你們”。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線,還有一群在保物資、保進度中急行奔走的航天人。他們是與時間賽跑千方百計集中資源推動競標和研制任務的“助力員”;他們是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科研生產的“守門員”;他們是用心共情時刻關注職工急難愁盼的“宣傳員”;他們是封控前夜舍小家卻為園區儲備了一千余斤蔬菜的“服務員”。
他們工作不同、表達不同、話語不同,但卻殊途同歸在這個“非常時期”傾力奉獻,用實干書寫戰疫的“答卷”,彰顯“擔其任、盡其責”至真情懷。
堅持微芒成炬,齊心守滬“零遺憾”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們”。許多居家辦公的航天人,在堅守工作的同時也為守護上海貢獻著力量。衛星創新院許多黨員積極響應號召、勇于擔當,參加市委組織部的社區“雙報到”活動。
黨委書記朱振才一邊要參與單位“疫”線指揮,一邊化身為社區防疫工作的志愿者、守護者。衛星創新院的黨員們在無論是科研一線,還是戰“疫”一線都發揮著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讓黨旗高高飄揚。
追星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
在疫情和科研兩場戰役中
無論是“天使白”,還是“航天藍”
衛星創新院全體員工
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航天人堅守的樣子
用堅定、堅持和堅韌走向勝利的曙光
看見春天的腳步